这样赞美孩子,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发布日期:2019-07-01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这样赞美孩子,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我们常常这样赞扬孩子:“你很聪明”、“你很漂亮”、“你思维很敏捷”、“你是个好孩子”。不过,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类似的话。为什么?因为赞扬孩子的天赋,会慢慢的扼杀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让他们不愿再努力,不愿再接受挑战,失败后也更容易自暴自弃。
    1.
    我们都知道,人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人的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模式,最终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对于能力和智力的看法上,固定型思维者,认为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证明,成功需要证明自己的聪明和天赋;成长型思维则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对于失败的看法,二者也截然不同。在固定型思维的人看来,遇到挫折即意味着失败。得到一个糟糕的成绩,输掉一场比赛,被炒鱿鱼,被拒绝……这些都意味着你不够聪明,不够优秀。而在成长型思维者世界里,自身没有成长,或者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才意味着失败。
    因此,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喜欢挑战新事物,不会被现状限制住,每一次失败都会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固定型思维的 人总是安于现状,不喜欢做出改变,做事情的时候会给自己设定一个上限,常常屈服于现状,因为挫折而停止探索的脚步。
    显然,身处迅速变化的21世纪,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将有助于我们得到更好地发展。
    2.
    人的成长型思维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形成的。父母、老师可以通过对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进行赞扬,帮助其形成成长型思维。然而,并非所有赞扬都有利于成长型思维的形成。
    德韦克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实验的任务是让孩子们独立完成智力拼图的任务。
    在第一轮测试中,给予孩子的任务是没有什么难度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完成的,在任务结束时一组孩子会得到一句表扬,“你很聪明!”;而另一组孩子会得到一句,“你刚才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很出色。”
    第二轮测试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两种不同难度的任务,一种更难,一种与上一轮差不多。结果,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和上一轮差不多难度的任务,而被夸奖努力的孩子更多的选择更难的挑战。
    实验的第三轮,所有孩子都需要进行一项非常难的挑战,所有孩子都失败了。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惊慌、沮丧;而被夸努力的孩子表现出更加专注、兴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难理解:被夸聪明的孩子不想冒险失去自己“聪明”的头衔,更难的任务意味着更可能失败,而失败则代表自己不聪明,而别人喜欢聪明的自己,因此他们会努力去避免有难度的挑战。而被夸努力的孩子,会在困难中再次体会到自己努力的感觉,在这些孩子的认知中,这样的努力是被人赏识的,是别人喜欢的。
    所以说,赞扬孩子时赞扬他的天赋,就是在缓慢扼杀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我们应该对孩子的努力过程表示认可和夸奖。
    3.
    如何明智地运用赞扬培养孩子们的成长型思维?
    实际上,孩子们得到的称赞实际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后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因此,在称赞孩子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孩子听了我们赞扬的话在他自己心里会怎么想,他那样想是否有利于其成长型思维的发展。
    首先,在夸奖对象上,我们不应该夸奖天赋,而应该夸奖孩子们以成长为目标的努力、策略和选择。如当孩子完成一件对他来说很有挑战的事情时,比如苦思冥想一个围棋残局,一次次尝试操场上高高的攀爬架,无数次失败后无数次反复尝试后,可以说一句 “尽管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听了这样的话,孩子心理可能的判断是,“我的耐心和坚持让我获得了赞扬”。而不应该说,“你的运动能力不错”、“你的思维很敏捷”之类的评价,因为透过这样的话孩子可能的推断是,“我无需努力就能达到这样的成就。”
    其次,与孩子们谈论其成就时,我们应更倾向于欣赏和赞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作出的选择,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夸奖孩子努力过程而不是努力的结果(即取得的成绩)。比如,孩子考试得了100分,不要说,“得了100分/第一名,真不错。”可以说,“你一定做了不少功课,才取得这样的成绩”,并可继续引导孩子讲述他具体是怎样做的。这样的回顾会让孩子感受到付出努力而得到的成长喜悦。
    第三,夸奖的话应当具体、明确。比如当孩子在游泳方面有所提高时,你可以说,“宝贝,你现在游泳时手上姿势更标准了,而且换气频率也更加均匀了,比之前进步了很多,真棒!”表扬细节,越具体越好。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父母和老师应该成为一个好的“唤醒师”,善用赞美去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让其拥有成长型思维,去自主学习、去积极进取、去直面挑战、去收获更有发展力的人生。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