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使命:顺应孩子的天性而教

发布日期:2019-06-16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科学的“玩”就是科学的“学”

    孩子天性爱玩。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广阔的田野,醉人的花香,迷人的虫鸟,刺激的游戏,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小孩有玩的权利,玩就是他们本来的生活方式。

    在我刚做校长时,面对着这样的一种现实:考试排名是流行的做法。当我借助新课改的春风抓课堂教学改革,严禁教师布置大量无效的作业时,我遭到了教师们的反对。“您不让我布置更多的作业,不让学生进行训练,考试成绩差了怎么办?不影响我的奖金吗?不影响我的职称吗?”一位骨干教师向我提出“抗议”。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家长也不同意我的做法。“校长,小孩回家没有作业,他们就会到处玩,就会上网。他们不做作业,学习成绩就会不好,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初中。校长,您能负这个责吗?”

    面对教师和家长的质疑,我选择了用行动来回答。我始终认为,儿童的成长方式和途径不单单是依靠课堂和作业,尤其是简单、重复、无效的作业。玩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的方式。基于此,我不仅在作业量上进行了严格控制,还对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了缩减,把孩子引导到大自然,引导到社会,让他们尽情地去玩,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由此,他们体验社会、观察自然、感悟世界的时间和机会就多了。因此,我和同事们设计了许多社会调查活动,孩子在这些活动中,表面上看是在“玩”,实际上,通过这样的形式,孩子们进步了,既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实践证明,科学地“玩”就是科学地“学”。孩子放学后“放纸鸢”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多,进步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把孩子当作一颗“种子”

    辛弃疾的诗词这样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孩子的天性本来就不同,他们是独立的不断发展着的完整个体,有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孩子身上这一自然发展的神奇力量,促使自身不断发展,这种独特的与生俱来的力量就是孩子的个性。在实践中,我们时常能发现爱好“锄豆”的孩子,发现喜欢“织鸡笼”的孩子,也能发现“无赖”“剥莲蓬”的孩子。面对这些充满个性、能力各异的孩子,我仿佛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每每陶醉其中。作为校长,我把孩子这样的天性当作“种子”,我就是要为这些“种子”的发芽创设良好的、自然的外部环境与条件。这些条件就是温暖的阳光、充足的水分、合适的肥料、及时的灌溉与细心的杀虫。只有这样,这些“种子”才能生根、破土、发芽、开枝、散叶,最后结出累累硕果。

    为此,我在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既有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延伸,也有孩子生活实际的再现,涵盖了认知、情感、实践、探究等多个领域,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科技、人文、体育、艺术等几十个科目。每周四下午,这些课程成为孩子个性舒展的绝佳大舞台。喜欢“锄豆”的在“溪东”,喜欢“织鸡笼”的在“溪头”,喜欢空想的“无赖小儿”就去“剥莲蓬”。每个孩子都有他喜欢的课程,每个孩子都有他展示才华的舞台,每个孩子都有他舒展心灵的空间,这是一副多美的画卷!在这样的画卷里,孩子不是教师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和泥,他们具有独特的生命力、个性和潜能。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

    翁仔是个患自闭症的孩子,家长对此心痛万分,束手无策;静怡天真可爱,能唱出动听的歌曲,跳出优美的舞蹈,但就是学习成绩差,家长一样头痛不已。

    这样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不是少数。他们在家长、社会的认知里就是学习差的孩子。果真如此吗?杜威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都建立在他原始本能的基础上,儿童的心理活动就是他们本能发展的过程。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学习者,只不过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因人而异罢了。只要我们的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会学有所长。对于翁仔这样的孩子,我们扬长避短,经过观察,发现翁仔虽然计算能力和阅读能力暂时落后,但是他的空间构图能力却比其他同龄孩子要强许多。于是,我与翁仔的家长商量,在学科上降低对翁仔的要求,在绘画上给他创造更多的空间。经过努力,翁仔的美术作品多次获奖,空间创作潜能也得到充分地挖掘。最令我开心的是,他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