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孱弱的花朵,移入丰沃的园圃

发布日期:2019-09-19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量:
  • 【字体:    】


    本报记者 卢 芳

      脑瘫儿童所需的康复设备种类繁多,康复训练师也必须专业,每个福利机构都配上全套设备、聘请专业老师财力上不允许,不进行康复训练孩子又会失去康复机会。在近年机构养育儿童总量逐年下降、残障儿童比例不断上升、县级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大环境下,如何破题?

      2018年,江西省民政厅会同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公安厅印发《关于开展孤儿区域性机构养育工作的通知》,为江西省孤儿区域性机构养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区域性机构养育,本着“原地出资、异地代养”原则,旨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更好地为孤弃儿童生活和康复创造条件。2018年以来,江西省级安排3324万元对南昌、九江、赣州、萍乡等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进行提升改造或新建。经过全面摸底登记,实行分批移送,整个过程各县(市、区)与市级福利机构无缝对接,切实保障了特殊儿童在转移途中的安全问题。

      今天,各县的孤弃儿童已经入住新家,原有县级福利机构也已投入筹备服务于辖区困境儿童的延伸职能当中。记者选择在这个阶段,走访了此次成为区域性养育机构的九江市儿童福利院和一直承载区域性机构养育职能的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在区域性养育的“新生”机构与“旗舰”机构中如实记录江西这一举措的现实意义。

      孩子的一小步

      福利事业的一大步

      走进九江市儿童福利院2018年投入使用的康复特教楼,看到音乐、手工、理疗、3D互动、海豚室等20多个功能室顺着楼道两侧延伸开去。墙上手工绘制着纤细的绿色枝叶,寓意着希望,也写照着这里的每个孩子,孱弱中蕴藏着面对生命的坚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弃婴现象大为减少,现在福利机构里主要收养的都是残疾儿童。”同行的九江市民政局副局长吴平生和江西省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副处长刘学平回答了记者为什么福利机构里残障比例不断上升的问题。“院里现在有159个孩子,残疾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脑瘫孩子高达80%。目前除了永修县两个仍在住院和1个读书的孩子外,九江市各县区的26个孩子全部移送到我们院里集中供养了。”院长黄纪铭接过话来:“从县区接来的孩子,由于以前没有康复条件,导致肌肉萎缩,几乎没有自理能力。我们联合市妇幼保健院和市特教学校,针对每个孩子个案设计康复方案,效果非常突出。”

      康复训练室里,1岁多的柴立梅被护理员抱在怀里,护理员手里拿着一个小刷子轻柔而快速地碰触着孩子的口唇周围,时而又用手指反复轻点孩子的下巴。“这是在通过外部刺激,训练她的吞咽功能。”护理员给记者解释,“她在训练之前一直吃奶,滴米不进,通过一年的训练,现在都能吃一碗辅食了。”护理员的欣慰很真实,吃饭对正常孩子来讲就是个本能,但对脑瘫的孩子来说,却是护理员与孩子们日复一日的坚持。“只要我们坚持训练,以后她肯定能吃更多好吃的。”护理员信心满满地放下柴立梅,抱起了下一个接受训练的甘修阳。

      肢体功能康复室里,各种各样的训练器材上,不同残疾程度的孩子在护理员的帮助下,在进行着有针对性的训练。黄纪铭告诉记者,院里护理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全部持证上岗。这时护理员叫住记者,原来是一个小女孩正蹒跚地向记者走来,大约5米的距离,孩子走得非常吃力,在场众人都屏住了呼吸,在她扑到记者怀里的一瞬,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欢呼。这个女孩先天双下肢畸形,在北京接受手术后依然无法站立,此刻能独立行走这5米的距离,是转移到九江市儿童福利院后,孩子和护理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手抖几乎是脑瘫孩子的共同特点,而手工室里陈列的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品,从精致的剪纸到繁复的串珠纸巾盒,都是出自这些孩子的手中,可以想见手部的稳定性训练曾让师生们付出多少艰辛。

      九江市26个曾经长期卧床的孩子,经过一年多的区域性养育,已有3个可以借助辅具行走,3个可以坐立,2个可以自主翻身,1个被国外家庭收养。

      从把孩子送出去

      到把“父母”请进来

      南昌市社会福利院院史悠久,区域性养育经验相对成熟,院里的12个“类家庭”更是家庭养育的成功模式。“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归宿,但随着福利机构儿童残障比例的提高,就说我们院里,302个儿童和116个18岁以上大龄养员全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残障。这种情况下既往的家庭寄养方式已不适用,因为孩子们需要每天在院里进行康复训练。”院长谭明珠讲道,“既然把孩子送出去不适用了,那我们就把父母请进来。”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