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岁到2岁半孩子的十个敏感期
当儿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同一件事上,并反复地重复这件事时,我们知道,这就是儿童的敏感期。
刚出生的婴儿第一个敏感期就是视觉,会对阴暗明间的地方感兴趣。
在《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中,写说婴儿视觉的敏感期时在出生时唤醒脑内神经元的工作,或者说,这是一种脑内完全的建构工作。
当孩子还刚出生只能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时候,他是只能用眼睛来感知这个世界的,其次就是味觉,婴儿喝的第一口奶,决定着他对这个味觉功能的启发。
在婴儿出生头半年的发展中,视觉和味觉在他的发展中就像一首交响乐的主旋律一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婴儿畅通无阻地度过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地台阶。这给婴儿带来了愉悦和持续性地满足,也释放了婴儿生命中地能量。这就是婴儿从出生到认识、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地过程。
儿童口腔敏感期在半岁左右来临。婴儿首先要使口地功能建立并独立起来,其次才是用口认识世界。
有的孩子会在2岁之后还出现口腔敏感期,会不由自主地将手放进嘴巴里吮吸,或者会将小的玩具放进嘴巴里尝尝又吐出来,也有的孩子会喜欢咬人,咬朋友或者爸爸妈妈。
这就是由于家里过度的保护,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推迟了。
本来孩子在半岁长牙期间到两岁期间,口腔敏感期就会接近完成。
婴幼儿出现口腔敏感期的时候,会努力的将小手放进嘴巴里,有的时候会很缓慢并很专注,但就是无法正确的放进嘴巴,婴幼儿一般都不会气馁,这对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探知的游戏。
他们顺利的吮吸他的手的时候,会发出很大的“吧唧吧唧”的声音。
有的母亲会微笑的说:“这不卫生”。并将小手拿出来,这时孩子可能会突然大哭,也有的孩子会不理会再次将小手放进嘴巴。
将手放进嘴巴里吮吸,就是用它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
这时候婴幼儿会发现自己的手真实存在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也便会慢慢同时出现手的敏感期。
手的敏感期和口腔敏感期,几乎是前后出现的。
在长牙的敏感期,应该给幼儿提供较硬的食物让他们练习咀嚼,他们常常会嚼了吐,吐了又嚼。
手的敏感期,八九个月的时候幼儿喜欢抓捏粘稠和软的东西。
八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尝试着让孩子自己东西了,当然这个时候一定会非常糟糕的,常常会吃的满地都是,或者全身都黏糊糊的。
可以从小的东西开始让幼儿使用手的功能并配合手的敏感期,给幼儿香蕉子抓着吃,或者自己抓面条吃,或者抓些不同的水果自己吃。
喂饭这件事真的是养孩子最大的难事,甚至可以看到很多家庭,在孩子三岁甚至五岁的时候还追着屁股后面在喂饭。
这就是他们错过了幼儿手的敏感期,其实从一岁开始就可以尝试着让幼儿自己吃东西,但很多家长真的做不到。
因为这个过程太艰难太糟糕了,你把食物放他面前自己抓着吃,那必定是满地都是被丢掉的食物还有全身都是黏糊糊的。
重要的是你不知道他吃了多少,有没有吃饱,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是愉快的,对于家长来说就是煎熬。
但你若狠下这个心来一点点培养,他就会学会自己吃饭,会让他们知道吃饭这件事情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家长的事情,这样才会得到他们的重视。
让孩子去抓饭就是手的敏感期,他想要自己发挥自己手的作用做一点事情,这个时候建议家长放不下喂饭的这件大事,也可以从水果开始自己抓。
不要给儿童敏感期设置太多障碍,剥夺他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
幼儿在八九个月的时候会不停的想站起来,逮着机会就会站起来不停的跳,这时候就是走的敏感期。
从最初的要成人拉着手跳,到独立行走,到要上坡下坡、爬楼梯,到专门爱走不平的地方。
其实口腔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走的敏感期都是分先后到来,但同时存在的。当幼儿除了喜欢舔手之外,还喜欢舔脚了,就说明他明白了脚的真实性,他知道怎么用脚了,就会喜欢站并且蹦跳。
但孩子的骨骼就还是很柔软的,建议不要总是抱着蹦跳,适时的教他怎么抬腿走一走,不要时间过长,用游戏来分散注意力。
从爬到会走这个过程就是孩子战胜阻力,不断探索的过程。
我小外甥在6个月的时候就在我身边,因为和姐姐住在一起,我是看着他长大的,小家伙10个多月了还不会爬行,只会用屁股挪动不会用膝盖,比他小一个月的宝宝都爬的飞快了,他就在旁边看着学。
我看着他一点一点把膝盖抬起来跪着,然后很努力的往前一步两步最后还是倒了下来,他比和他同样大的小孩爬行和会走路都要慢。
可能是过早的让他四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不停的蹦跳,双手牵着走了,以至于混乱了他学习的逻辑。
在他正式会走之前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我站在他前面并告诉他:“一步一步走过来,我保护着你“。他就开始把双手张开小脚一步一步往前走,同时就和发现新大陆一样,走一步咯吱笑一次。
我知道他克服了怕摔跤的障碍,战胜了自己探索了新技能。从那之后会自己挣脱大人的双手自己开始踏步走。那个时候已经比同年小孩晚了几个月了。
孩子的走和成人的走是完全不同的,成人是为了目的而走,而孩子是为了学习而走,为了建立自己的存在而走。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孩子学会了走路,大约到2岁左右时,他就再也不想自己走路了,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你抱着他。因为,这时候孩子“走的敏感期”过去了。
当你发现孩子喜欢仍东西时,他正在处于空间敏感期。
空间敏感期,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爬、抓、移动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在餐厅里,常常可以看到小宝宝推着小椅子走来走去,儿童通过抛撒、移动物体来探索空间,感知他和物品、和空间的关系。
你还会发现他特喜欢各种有小孔的东西,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这是时幼儿认知空间的最初过程。
我小外甥在1岁三个月的时候非常喜欢把泡沫地毯拆开然后乱扔,泡沫地毯是字母表,他就会把中间的字母拆出来,同时把手从中间的洞里穿出去。
后来我就教他把字母对准洞口放嵌入泡沫毯里面,只教了一遍他就会了。
我妈妈会用一个矿泉水瓶子在里面装满小东西,让他一个人玩,他会把东西倒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对准洞口放进去,玩得不亦乐乎。
更大一点后的小孩会喜欢钻洞,比如钻进桌子底下,床底下,各种狭小的空间都要进去试一试。
《捕捉儿童敏感期》作者提到:只有在小的空间中孩子才会有明显的空间感。孩子通过感知不同的空间感进而建立空间的概念。
空间敏感期可能给家长造成的危机感比较大,很多妈妈会害怕不许孩子趴在桌子上,不许从窗台上往下跳,不许孩子钻进到一个地方等等。
实际上很早的时候国际上就有一个“视崖实验”:儿童在玻璃板上爬行,但凡看到玻璃板下面有一个在视觉上表现出低洼的部分都不会爬过去。
这证明儿童对环境的把握是有天然的自卫意识的。
我们可以在几米之外保护他,而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不要设置那么多限制,不要在孩子刚不平衡地时候就过去扶他。
妈妈需要有承受危险的心理力量,不要把这种危险“说”给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危机感,破坏儿童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同时丧失了探索世界的机会。
有本书写到,一个孩子正在学骑自行车,后面妈妈提醒孩子不要撞树上了,要小心。这时候孩子肯定会撞树上去。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吧。
把危险和孩子说了,以为这样能避免危险,反而让孩子分心把注意力放在了危险之物上。
记得《爸爸去哪儿》黄磊和多多在一个村子里面的小湖里游泳,多多看到这个湖满心高兴的想要去游泳,黄磊二话不说就一同和孩子跳入了水中,并和孩子一同比赛看谁游得快。
再往回游上岸的时候,多多为了赢爸爸拼命的往前游,并没有太注意前方有一个木桶一样的物品正慢慢靠近多多,黄磊看到了立马用力游过去将木桶挡住拉开到一边。
黄磊说:“做父母的就是默默的移开可能会伤着他们的任何东西”。
给孩子爱和自由,在适当的时候保护他们,而不是限制他们。这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一个突破极限的过程,就算受伤也是一种成长。
对细小失去精致的东西感兴趣--细小食物敏感期
有段时间,小外甥睿睿特别眼尖的能发现垫子上特细小的垃圾,比如落下的干米粒,比如蚊子。
一看到蚊子就会用手指着方向发出声音,每到这个时候我看了半天都不知道他指的是什么。
对细小事物的关注是源于孩子对整个世界都充满好奇和兴趣,甚至是热爱。成人用知识和大脑来理解世界,儿童则用自己的经历将环境内化了,这就是创造生命。
儿童牙牙学语,到你做什么他学什么,这时候就是模仿敏感期。
每次回去见到睿睿的时候他都会抱过来和我说抱抱,然后过一会看完在玩手机就会让我抱着他看手机里大象的视频。
在之前给他看过一次在动物园里大象的视频后,每次回家都会指着手机让我给他看。我会和他说大象有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耳朵还一动一动的,后来他看到大象耳朵动就会把自己耳朵左右摇摆一样。他在模仿大象。
还有一次他用手滑动视频看到我在手机里,就指着说:“姨”,我就打开视频,视频里是我对着手机举手说哈喽,几次回家看了几遍后,有一次划过那个视频他就突然把手举起来说了一句哈喽。
非常惊讶,小孩的模仿能力其实是巨大的,因为他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心。
如果你想要你得孩子从小对英语感兴趣,也可以在孩子模仿敏感期间,用小卡片指着小卡片说一句英语说一句汉语。或者直接指着苹果说这是apple,相信没有几次他就会模仿对了。
在日常语言建设的敏感期,儿童模仿口语,联系口语,感觉口语的音韵,并不断重复使用语言,在使用重把语言内化。这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
注意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孩子对英语感兴趣,千万不要让孩子从音标拼写开始,而是从一个生活日常小词汇,一些日程小短语开始,若能好好利用模仿期学习,他会对英语倍感兴趣。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如果他对某一行为自己无法确定而不能完成时,就不会模仿,而会苦恼和焦虑。或是儿童根本没有发现这个行为时候也不能模仿。所有模仿的前提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自我意识敏感期
每次回家看到睿睿在吃东西,我就会逗他说,给我吃好不好,给我吃一点好不好。他就会把手放在胸口说哼,每次都会说哼,然后想一会就从嘴里拿点东西出来放在我嘴边。
这个自我意识可能会表现在不和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也不许别人抱自己触碰自己。
大人其实也要注意要经过小孩允许后才去拥抱或者亲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要求食物或用具完整--审美敏感期
都想象不到孩子也是有审美的,孩子的审美不像大人,他更多的是对实物完整度的要求。
有时候我们并不懂小孩是为了什么哭泣,明明之前给半片饼干半个苹果是没问题的,但这时候就不行了呢?
这个时候大人容易心烦,保护孩子的敏感期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如果能尽可能用心去体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满,我们就能理解孩子,并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
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准且有秩序的环境--秩序的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你会觉得孩子非常的麻烦,他会要求先放书再放水瓶,可能开车门如果不是他说的妈妈开的就会要求重新开一次。
这个秩序敏感在2岁半到3岁的时候会尤其明显,有机会单独讲下这一个时期。
因为它尤其重要。
幼儿从7个月之后每个敏感期就接踵而至,会发现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家长耐心的陪伴就是最大的爱,耐心的放慢节奏去配合每个敏感期,敏感期若是没有得到实现就会被推迟,也可能会消失不再出现。
但每个敏感期都是孩子自我实现和探索的过程,当婴儿畅通无阻得度过了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得台阶。这就是婴儿带来了愉悦和持续性的满足。
0岁到2岁半孩子的十个敏感期
发布日期:2019-11-12 来源:未知 浏览量:
次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