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何影响?

发布日期:2019-08-17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同伴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何影响?

    近日,一段校园霸凌暴力事件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这个新闻不禁让我想起了在清华大学天行教育研究中心做父母教养研究课题时候的触动。

    当时,我们在探讨“父母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大不大”的问题,并搜集了很多研究成果。当然,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必然是有的。这种影响一方面是遗传,另一方面在于父母给孩子创造的成长环境。然而,这些并非决定性的影响,还有一个之前被心理学家们普遍低估的因素在影响孩子的成长,那就是同伴关系。这一因素被研究者朱迪斯·哈里斯研究发表,她认为儿童的世界有儿童世界的运行原则,这些原则决定了他们会如何与自己的同伴相处:

    第一个原则:多数裁定原则。当某人的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不一致的时候,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在家里和父母讲的是方言,但到了学校,小朋友们讲的都是普通话,你肯定要讲普通话。相反,如果你在家里讲的是普通话,但是到了学校里,大家讲的是方言,那你肯定要学会当地的方言,否则就会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排斥。在学校里有很多禁忌,孩子要学会把握不同的分寸。有些事情是小事,但有些事情是大事。如果你穿错鞋了,可能只会被同学们嘲笑几天。可你如果尿裤子了,就会被大家嘲笑好几个月。

    第二个原则:啄食次序。群居动物通过争斗取得社群地位的现象。

    啄食次序的提出源于动物学家对于鸡群中谁先去啄食,谁后去啄食的观察,社会等级高的鸡有进食优先权。在孩子中间往往也存在着等级次序,在男孩子中尤其明显。孩子一定会区分出啄食次序。你以前会觉得,孩子在学校里要有朋友,朋友多的孩子性格就会更加自信。其实并不一定如此,如果孩子交的朋友和他(或她)一样是处于孩子群体中的底层,不被其他孩子尊重,他们的性格一样会更孤僻、内向。孩子在学校里有没有朋友,有多少朋友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不是被整个群体排斥。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自尊水平很低,而且不安全感永远不会完全消失。

    第三个原则:组间对照效应。孩子会形成自己的小团体,团体内部的同质性会增强,而团体间的差异会逐渐增大。

    对上学的孩子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人是其他孩子。但是,学生群体又会分为小的群体。比如,小孩子对性别的差异就非常敏感,一旦孩子们把自己归为男孩和女孩,这种自我归类就会强化两性之间的差异。每一个小的学生群体都会试图强化自己的归属感,同时反对其他的学生群体,因此,组间的对照效应会越来越明显。这种组间对照效应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比如说,一个孩子被同学们视为“学习仔”,他就会更多地去跟学习好的孩子交往,他对学习就会有更多的正面态度。而一个孩子被同学们视为捣蛋鬼,他就会和捣蛋鬼们混在一起,而且会觉得不学习才是正常的。

    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孩子找到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最好还能找到和他们一样、玩得来的小伙伴们。如果你要想这样做的话,必须要趁早,因为你对孩子的影响会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而缩小。对于小孩子,父母几乎能够控制他们交什么样的朋友。但是,等到他们到了十几岁的时候,进入青春期之后,你就不可能再控制这些孩子了。

    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成为集体中合格的一员。越是长大,他们对儿童群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就越强烈。父母看到孩子们慢慢和自己疏远,总会觉得心里难受,但是,你要记住:孩子们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有多爱他们,而取决于他们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否和谐相处,尤其是和同辈人的相处,因为他们要和同辈人一起生活一辈子。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