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缺了一个字,害了学生

发布日期:2019-07-18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现代教育缺了一个字,害了学生

    据说中国古时候的私塾,先要教会孩子们“洒扫应对”,让孩子们洒水扫地,教孩子们待人接物,问答应对的礼仪和规则。从劳动开始,在实践中逐步认识社会,学会生存规则。到了8岁左右,才开始练字背书,学习四书五经。这时候,孩子们只是记背,老师很少讲解,这些记背的文字,留待以后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开悟”。

    古人的教育强调一个“悟”,奠定“悟”的基础,培养“悟”的能力,养成“悟”的习惯,留下“悟”的机会。

    所以古时候的教育,是“悟”的教育,而现在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个“悟”字,害苦了学生。

    “悟”是一种能力,比“理解”还要高一个层次,“理解”还有可能只是记住了的字面上的理解,可能还是别人的东西,而“悟”了的东西,就完全成为自己的认知。这时候,不管是对社会人生的“悟”还是对宇宙世界的“悟”,都成为每个弟子自己的东西,受益无穷。

    古时候培养“悟”的能力,以记背经典,博览群书为基础,将前人的知识作为“悟”的养料积累下来。记背经典是“悟”的前提,弟子的“悟”是建立在前人“悟”的基础上的;古人培养“悟”的能力的方法就是“不告诉你”,不给弟子过多讲解,相信“书读千遍,其义自见”;“悟”的关键是等待机缘,不给弟子提前点破,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者在某个场景下,灵光一现突然“恍然大悟”,提前点破可能局限了学生“悟”的高度,因为古人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不期望以老师的知见限制了弟子的知见。可见古代老师的胸怀和慈悲,不仅授业还得传道。

    古人的教育主要就是培养“悟”的能力,从“小悟”到“大悟”,将“悟”培养成为习惯。这种教学理念才是真正地以人为本。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目的,提高人生层次才是最终目标。

    “悟”的套路,就是不告诉弟子结果,创造场景,把握时机,激发学生的“解悟”能力,通过积累的素材自然地在某一场景下一瞬间“醒悟”。具备了这种能力,弟子在脱离了老师,离开了学校以后,也能利用这种能力不断地提高。这种“悟”的套路和学生面对人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人会告诉他答案,只有自己去探索,创造场景,才能有所突破。弟子以后面对的世界是复杂的,所以必须将事物联系起来看问题,用综合感知去体验,才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由小悟积累产生大悟,由小的提高积累出大的突破。

    古人“悟”出的成果多用诗词书画表达,而在宗教多用偈语表达。这类文字和书画表达的意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其实,不论“大悟”还是“小悟”都是提高,是别人无法给予的认知的提高。在小悟时,可能对自己会心一笑,算是奖励自己,对自己多了一些肯定,也就多了一份自信,在大悟后,不悲不喜无喜无忧,更多的是一种释然,人生得到一次升华。

    悟是让自己探索,凭着自己的潜力探索世界,这种能力类似于人类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被激发出来的本能的生命力,而“悟”的能力也类似于这种生命力,虽然不是本能,却可以在人生中起到关键作用。遗憾的是,“悟”的能力却被现代教育一点点,一步步地剥夺了。

    老师先把结果告诉学生,并用奖惩机制强化这种结果的唯一性,关闭了学生探索的路;家长强迫孩子学习某种兴趣,就是去除好奇心的捷径;除了课本,很少有时间看其他的书,限制了孩子的眼界;没有课余时间,孩子们难以接触社会。好奇心是“悟”的动力,实践是“悟”的基础,现代教育消灭了好奇心,缺乏真正的实践,学生的“领悟”、“解悟”的机会就这样被一点点,一步步地剥夺了。

    现代教育硬生生地把教育变成了培训,把学校变成了培训机构,把老师和学生变成了甲方乙方。

    在社会处于爬升阶段时,上上下下很容易选择见效快的策略,教育也是如此。见效快的教学就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记住,去做就行,这些知识起码能保证学生们今后吃饱穿暖。这种选择在当时的情形下无可厚非,但也有少数选择了“悟”的教育,长期来看,选择了“悟”的教育的人群,在度过了困难时期后,发展的后劲更大。

    我们目前社会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期,事实上已经具备实行“悟”的教育的客观条件。把“悟”的教育提上日程,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让孩子们具备“悟”的能力,培养“悟”的习惯,掌握“悟”的方法,让他们在离开学校后,不断地提高自己,通过大大小小的“悟”,产生大大小小的成就感,能过得好,生活如意,用“悟”去指导生活,让他们无论处于哪个阶层,都可以心态平衡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实际上在教学中,一些小的“悟”能通过大量的见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描述自己的发现。比如,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正方形又是矩形的特例,虽然这些“悟”看上去不足挂齿,微不足道,但是一个学生能够自己“悟出来”,对他就是一种提高。

    “悟”可能是深入后的结果,也可能是跨界后的结果。专业学习深入,见效快,但不可能做到全面,培养出来的多数是技能型人才,缺少创新能力。而以某个专业背景为基础,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人,可能有更多的创新能力,这就是跨界产生的机会。任正非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华为不仅需要科学家,还需要哲学、文学和艺术。现代的西方教育,看起来学习的知识没有中国的多,创造力却比中国学生强,也是因为他们注重“悟”的教育,这一点和中国古人教育相似。

    “悟”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提高人生层次的最重要的手段。为道日损,不断地“悟”出人生的真谛就是人生的目的。

    保留下一代的好奇心,辅助他们积累“悟”的素材,创造“悟”的场景,探索“悟”的模式,养成“悟”的习惯,培养“悟”的能力,激发出每个个体认知世界的潜能,就是教育能给予下一代的最好的礼物。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