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心理适应和特殊教育

发布日期:2019-07-19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残疾儿童心理适应和特殊教育

    无论先天还是后天原因导致的残疾,对其家庭成员都是一种巨大的冲击,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或过分的悲伤。这种心理状态又会反过来对残疾儿童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较快的适应自己孩子遭受不幸的实际是我们应当注意研究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近年来有关培养残疾儿童成功的个案表明:

    一 家长对待残疾儿童态度的几个阶段

    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有残疾时,大多数家长都会经历以下几个心理阶段:震惊期、拒绝期、幻想期、内疚期、平静期等。在最初得知孩子有残疾时,许多家长会强烈的感受到一种巨大的震撼力,他们不敢相信这一残酷的事实,表现为手足无措,心慌意乱,感到十分痛苦。当他们稍微平静一点时,又强烈地否认这一事实,拒绝相信自己的孩子已无法医治,此时许多家长会盲目的四处求医,抱有一丝幻想,希望奇迹出现,能够治疗好自己的孩子。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四处奔波。当求治无效之后,一些家长则开始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他们认为孩子的不幸都是自己的过错,因而感到极度的内疚。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之后,家长逐渐能够接受孩子患有残疾的事实。从而进入相对的平静期。在平静期,家长的心态又有所不同,一些家长能够根据儿童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训练和辅导,使他们能够克服身心障碍,补偿身心缺陷,最终回归社会。但也有一些家长变得麻木,消极对待儿童,对他们不抱什么希望,对于其特殊心理与需要,也往往有所忽视。在这些阶段,对家长进行心理指导,使他们能够突破习以为常的模式,可以更好的帮助残疾儿童去正视困难,增强信心,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 家长心态对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从上述残疾儿童家长心态发展的轨迹来看,家长如果不能尽快从自身的痛苦状态中摆脱出来,就会对儿童产生一种潜在的压力,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更进一步导致对自我的消极评价。而一些家长长期不肯承认自己的孩子有残疾,总是抱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急于四处求医问药,结果失去了宝贵的教育和康复的最佳时机。如早期失聪的儿童,如果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并进行口语训练,可以使他们充分利用和保护残余听力。在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里学会讲话,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打好基础,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儿童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许多家长盲目地把希理寄托在各种治疗措施上,轻信一些广告宣传,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最后才放弃努力,甚至走向另一极端,认为孩子的未来毫无希望了。这种错误的做法实际上比残疾本身所带来的危害更大。

    在平静期,家长渐渐地适应和习惯了儿童的现状,家长的心理不再起伏,而是相对平稳,这就为及时开展教育提供了可能。但是在这一时期,家长又会分化出不同的态度来,有些家长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对儿童不再抱有希望,或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这种态度对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极为不利的。由于儿童长期处于需要照看的状态,家长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对儿童的教育也往往有所忽视。这种习以为常的过度适应,会极大地限制家长对儿童的有效的教育。

    三 家长心态对教师作用的影响

    在儿童选择什么样的学校问题上,家长也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而在残疾儿童入学以后,家长的教育观念又会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一定影响。当前,残疾儿童根据身体条件和就近入学的原则,可以分别选择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或在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班、在普通班里跟班随班就读等形式,这些不同学校类型对儿童的教育和心理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级里学习,残疾儿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健全儿童进行交流,能够从同龄人那里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有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而在特殊教育学校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残疾儿童的共同缺陷或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个别辅导机会,而且同伴都有相似的困难,也容易产生共鸣,心理上容易沟通和交流。从目前实践来看,还有很多人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不甚了解,包括一些教育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们也往往对残疾儿童另眼相待,对他们的入学请求往往不理解,这就需要家长努力去做工作,说服校方予以接收。对于打算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家长也不应将孩子送入学校就认为万事大吉了,还需要和专任教师进行沟通,参与为孩子制定与实施个别教育计划。在孩子学习中,家长要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儿童的在校学习情况,及时向教师介绍在家中的表现,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家长的心态积极与否,对教师的影响也很大。如果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松自己的教育职责,使得教师也会忽视与家长的沟通。这就会失去许多重要的信息。家长和教师之间也是互动的,教师得到家长的信任,能够激发其工作热情,并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而家长也需要教师给以具体的辅导孩子的方法。

    四 残疾儿童家长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一类残疾儿童总是有着共同的特点,在家长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就有助于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并且有助于加强家长的信心,建立提供相互支援的机制。特别是一些教育残疾子女的成功事例可以鼓励其他家长,并给他们作出示范,使更多的残疾儿童家长从中获得支持和信心。目前已有一些家长自发地组织起来,建立了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残疾儿童家长组织,如孤独症患儿的母亲田惠娟在北京创办了“星星雨儿童教育中心”,召集一些同样有孤独症患儿的家长参与教学和训练;而大连的几位孤独症儿童家长则通过与“星星雨儿童教育中心”建立联系,在当地一所特殊学校里建立了一个附设的特殊班;成功教育聋儿周婷婷的周弘组织一些家长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聋儿家长通讯网络,通过通信的方式交流经验,为更多的家长提供支援。关键在于加强信息交流,使更多的家长特别是那些孩子刚刚出现残疾时的家长能够及时获得支持和帮助,尽快度过早期的心理创伤期,而进入到能够正视现实的心理状态中。

    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了对残疾儿童本身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应当注重做好家长工作,使家长形成正确的认识,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影响儿童,使他们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得到进步。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只有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将它们统一为教育残疾儿童的有利因素,才能使残疾儿童的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