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

发布日期:2019-05-24 来源:未知 浏览量:
  •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


    这两天,一位12岁的小男孩因为“痴迷”做饭,喜上热搜!

    为什么说是“痴迷”呢!孩子妈妈是这样说的:

    每天回家第一件事,钻进厨房做饭;周末节假日时间,研究菜谱;一有零花钱,买食材,做试验!

    起初,妈妈还以为孩子只是一时兴起,没想到孩子学会做菜后,竟然一发不可收拾。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整整3年过去了。孩子的兴趣非但没有消退,反而愈发迷恋,厨艺也因此大增,可谓是“吃过都说好”!

    家有一枚会做饭的“小暖男”,当妈的本应该感到开心,但孩子妈妈却表示心都操碎了:

    他对读书一点都没有兴趣,每天回来不做作业,就捣鼓烧菜!
    学习上一窍不通,成绩连年垫底。
    补习班上了不少,但数学考试居然还得1分,把老师都气得不知该如何是好。

    就在妈妈为此头疼时,网友们的反映可是完全另外一番景象:

    看到评论区齐刷刷的点赞,说实话,我和大家的反应是一致的:既惊奇又羡慕呀

    因为,找到一项自己热衷的事业,实在是太幸运了。

    巴菲特曾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父母应该明白,与其把时间花费在各种补习班上,还不如因势利导,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予以鼓励

    想起美国一位名叫弗林的小男孩,也因为痴迷做饭,收获一众好评。

    年仅10岁的弗林,因为“嫌弃”妈妈烧饭难吃,表示自己要亲自做饭。

    父母虽然诧异,但还是给予了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

    结局是美好的,弗林的烹饪水平得到了父母的认可。

    很快,妈妈给他买了一堆烹饪书籍;爸爸专门为他打造“专属厨房”。等到弗林的厨艺天赋渐渐展露,父母干脆给他报了一个厨艺班。

    在父母的鼓励下,弗林兴趣大增,苦练刀工和调味。他感慨道:“我打心底爱上烹饪这件事了。”

    面对真诚的弗林,妈妈问道:“你真的下定决心做这个?你才12岁,能承受每天在厨房工作的辛苦吗?”

    弗林坚定地表示:“是的,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经过专业培训的弗林,厨艺大获好评。不久,他就成立了一家“晚餐俱乐部”,食客爆满。

    现在,年仅17岁的弗林已经取得诸多成就:

    被邀请在美国白宫做饭;登上《纽约时报》餐饮版封面;被美国《Vogue》杂志专刊赋予“料理界的小贾斯汀”的称誉。

    弗林能够成为最受关注的主厨,除了自己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天赋,自然与父母的鼓励支持息息相关。

    教育专家杨东平曾说:让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展现,是家长的终极使命

    弗林的父母,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这句话。

    孩子的长板,决定了未来的高度

    在教育孩子时,很多父母都喜欢借用“木桶理论”。

    虽说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的短板。但是,木桶理论也有一定的教育误区。

    热衷“补短”,忽视“扬长”,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孩子的长板被埋没,短板也无增益。

    事实上,很多名人和成功人士,都是因为很好地发扬了自己的长板。

    钱钟书,一代文学大家,数学只考15分;

    爱因斯坦,高智商天才,法语成绩很不理想;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众多“神童”、“天才”,几乎都是“偏才”。

    说一个很现实的案例:

    《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从小文科拔尖,曾获多项省市级征文大奖。

    但他却是“理科白痴”,成绩全校垫底。

    高考时,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100分。

    因为偏科,他没能考上大学,只能去当工人,有次工作的时候还差点被夹断手指。

    可贵的是,他决定发挥自己的长板,用自己擅长和热爱的人文知识,在电视台一步步摸爬滚打,终成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主持人。

    孟非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聚焦自己的长板,或许就能打造一片天地。

    长板得以发扬,其他都将顺势而为;一旦失去核心长板,也将一损俱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谢刚说:教育要“以长取胜”,而非“以短取败”!

    父母只有找到适合孩子个性和长处的发展道路,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孩子的潜能。

    强逼孩子的兴趣,可能会毁了孩子

    前不久看到一份数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上广等12座城市的调研报告》显示:66%的孩子在上各类兴趣班。

    而在“上兴趣班全程被父母逼迫”的样本调查中,也表明孩子的不满程度在逐年上升。

    这个数据,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表弟。

    正在上初中的表弟,从小热爱街舞。去年元旦晚会上,他还凭借一段街舞秀,赢得了“最受欢迎节目奖”。

    前不久“五一”劳动节,我计划带表弟去看街舞比赛,却遭到舅妈的严词拒绝。

    “你弟弟哪有时间啊?钢琴、小提琴、绘画,3天假期,要上3个学习班呢!”

    我一听,人都懵了,真为他捏一把汗。

    舅妈又说:“现在不学,将来没有一技之长,铁定后悔。”

    其实,表弟一直就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喜欢街舞,既强身健体,也能感受潮流自信的街舞文化。

    但舅妈说什么也不同意表弟学街舞。

    “有什么好的,花里胡哨的,孩子以后肯定得走歪路。”

    昨天,表弟给我发微信说:“看到新上线的《这!就是街舞》,感觉自己全部的热情都被点燃了,但是,一想到妈妈的阻拦,我就要陷入抑郁了。”

    毫不夸张地说,不感兴趣的“兴趣课”,正在摧毁孩子的兴趣!

    前阵子大火的流浪大师沈巍,也从小被父亲强迫学习不喜欢的学科。

    他对读书画画感兴趣,父亲严厉阻止;他想报考中文专业,父亲再次驳回;哪怕最后大学毕业,父亲还是安排了他毫无兴趣的审计工作。

    沈巍无奈表示:“这辈子,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很遗憾。如果可以重来,我会选择一份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

    多少父母,正在“以关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强迫孩子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很容易让孩子自我放弃,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

    前不久,即将回归教育领域的马云,在《重回课堂》中表示:真正的教育,是要想办法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但是,很多家长都存在普遍的教育误区:

    无论父母说什么、做什么,最终都是为了孩子好。

    而孩子,则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的意愿。如果提出反对意见,就会扣上“不孝和忤逆”的帽子。

    去年暑假,徐州男孩杨元恺因为拿到5所世界名校offer,而备受网友关注。

    在分享“育儿经”时,杨爸爸告诉记者:“作为父母,一定要充分地了解孩子,真正地信任孩子,千万不要把某样东西强加给孩子。”

    孩子如果喜欢某一项事物,父母应该鼓励进一步了解研究,给予孩子“做自己”的选择权。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说:真正高层次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成为自由的人,做一个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回归故事的主人公,既然确认了自己对厨艺的热爱,着实是一件幸运之事。

    我们发自内心地对小男孩说一声:未来的米其林大厨,看好你哦!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中国健康世界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06006962号 邮箱:sheng6665588@gmail.com